支付宝和微信的护城河已经建好了,入了这个城,便受这个城保护,总要交点保护费吧?毕竟支付牌照有限,规模人群也只有你我称霸。
亲爱的宝宝提现要收费了!有网友表示痛心疾首:半年前,微信支付宣布提现收费时,虽然大家觉得不痛快,但还是很淡定,毕竟,还有一个免收费的支付宝在,那可是硬挺挺的业界良心,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继续享用移动支付的免费大餐。
如今,支付宝对于提现也要收费了,虽然免费额度比微信高得多。移动支付的免费时代,在2016年的这个秋天,悄然画上了一个句号。
大家免不了感到纳闷:既然杀毒软件可以免费安装、视频网站上可以免费煲剧(现在几乎所有视频网站也都在推付费会员服务)、百度云盘可以免费储存,为何支付宝不选择与微信支付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,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也延续免费模式?
免费午餐谁都想要。微信支付收费在先,支付宝半年后才收费,显得很蹊跷。再深入了解,才会知道,原来宝宝也是心里苦啊。
01 免费与特例
支付宝诞作为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平台,诞生于2004年,彼时解决的是网购中买卖双方的交易信任问题,后来随着支付宝添加了理财、缴费、还款甚至社交,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“随身电子钱包”。支付宝成了手机桌面的标配,支付宝各项功能免费,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用户的默契。
不过,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“残酷”的事实:在全球范围,收费是第三方支付的普遍规则(有的是在提现环节,有的是在转账环节),中国第三方支付的情况是特例。
以大家最熟悉的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PayPal为例,用户从Paypal里面提现人民币,要被收取相当于提现金额1.2%的手续费。如果转账(以美元形式)到中国的银行账户,每笔需要收取35美元的手续费。提现到美国的银行账户免费,但转账交易要收取2.9% + 0.30美元的费用。
在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俄罗斯等国的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,对用户的提现或转账都是要手续手续费的,无一例外。

国外的第三方支付收的手续费普遍在1%以上,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高。
谷歌曾试图打破这一规律,可惜失败了。2014年,谷歌钱包推出借记卡服务,用户可以用以转账,也可以提取现金,免手续费,也不收任何月费或年费。但是今年4月份,谷歌钱包宣布关闭其借记卡服务,原因是借记卡公司手续费太高,每笔交易谷歌都在赔钱。
有人做了一个比喻,第三方支付,免费是特例,收费是常态,就像滴滴UBER打车补贴,都知道是阶段性动作,迟早会回归到常态。
02 支付宝为什么不能颠覆通行模式
不是当年淘宝用免费颠覆了国外电商巨头的收费模式吗?不是中国互联网与国外比有很多特殊性,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吗?支付宝为什么不能有颠覆?
这与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有关。
虽然说,跟杀毒软件、资讯网站、网络游戏一样,Paypal、ikobo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诞生于互联网时代,天生带有共享和普惠的互联网基因,但支付行业却无法像软件行业、信息服务业或游戏业一样,完全采取免费模式。
任何商业行为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种交换,这种交换的结构,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“商业模式”。
比如说信息服务业,用免费资讯来交换用户的注意力,再把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,由此完成商业模式的建构。


杀毒软件行业,用免费软件来交换用户的点击行为,把用户导向搜索、应用下载、网站导航等,从后面的环节中获取收益。

游戏行业用免费游戏来交换玩家的时间和代入感,再通过卖游戏装备等增值服务让玩家掏钱。

而以支付宝、Paypal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“交换结构”却很不同,他们不能像免费杀毒软件一样收取安全认证费,也不能像资讯网站一样插入很多广告,更没办法像网游一样步步引诱用户提供增值装备。
金融服务最重要的要素,是安全。这使得它不能像其他服务一样,大规模引入第三方广告,否则用户体验会受影响。
因此,对Paypal、支付宝来说,他们的“交换结构”很直接:以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交换用户的服务费。

毕竟,相比起直接收取手续费,更糟糕的情况是,让用户一打开支付页面,结果弹出来的满屏都是广告,用户要花比以往长好几倍的时间才能付一顿饭钱,那可绝对烦不胜烦。对用户而言,移动支付通过直接收取手续费而非其他方式谋利,更像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。
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用户其实一直在“少付出钱多付出时间”与“多付出钱少付出时间”之间进行平衡。
03 银行的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