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OTA发展尚不完善的阶段,各家大打价格战,携程更是在2年内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金,它收购后不仅没有变成“一家独大”,反而因为收购的中小平台经营管理中的重重难题,被拖拽下水。如今各大新闻媒体频繁出现“短租开启并购潮”的言论,整个市场一片哗然…… 实则,现在谈并购重组,短租行业还不到气候。
在旅游电商、垂直服务商等潜在预期下,民宿短租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。国内以途家、木鸟短租、小猪短租为首的三大短租平台陆续有所行动,今年伊始木鸟短租率先完成数千万的高额融资,6月22日,途家宣布并购蚂蚁短租,10月20日途家宣布并购携程、去哪儿的公寓民宿业务,11月2日,小猪宣布已完成总额6500万美元的C+及D轮融资,并且各大新闻媒体频繁出现“短租开启并购潮”的言论,整个市场一片哗然……
谈并购重组,短租行业不到气候
从火热的市场现状不难看出,短租平台增加对投资市场的注意力,收购又重组,企业开始易主,气氛空前高涨,然而我们也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,民宿短租平台开展“并购潮”是否真是好事一桩?对于给予肯定回答的言论,笔者当然不太认同,原因有以下几点:
1) 民宿产业离爆发期尚远,目前的大举整合,为时过早。放眼全球,欧美度假租赁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7%,约850亿美元的市场,成熟至饱和的发达企业才会流行并购重组,反观中国却不及1%,而作旅游垂直领域的民宿产业更是少之又少,中国可统计的闲置房源超6500万套,但现在已经被利用比例不足千分之五,民宿市场开拓处在初期,现在高成本收购竞品仍然太早了。
2) 收购重组中小平台和短租O2O平台成为“一家独大”,前者并非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。收购重组并非易事,特别是对企业本土的经营管理能力要求非常之高。短租O2O平台无论是收购模式类似、还是补充式业务,最终都要面临新旧融合的文化冲突、人才流失等难题。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最终可能会把原有的大公司拖下水。
3) 短租O2O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,并非众人趋之若鹜的融资额和收购频率。我们都知道,产品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,短租平台之所以受人欢迎,是因为它为市场提供了与众不同的非标住宿品,及高性价比的住宿服务,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。在越来越多用户买账的形式之下,民宿平台才得以步步高升。
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,融资能代表并且增强企业的实力,在行业成熟期企业并购会减少恶性价格战,有利于 “大吃小,快吃慢”,扩大市场份额,扩宽流量入口。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,目前的短租市场还未发展到如此成熟的阶段,市场没有大型价格战,也未出现白热化的竞争,企业却不注重自身产品构建,唯资本市场是图,只能反噬自身。
在OTA发展尚不完善的阶段,各家大打价格战,携程更是在2年内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金,它收购后不仅没有变成“一家独大”,反而因为收购的中小平台经营管理中的重重难题,被拖拽下水。
2016年携程财报显示,第二季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5.21亿元,加上第一季度,2016年携程共亏损超过21亿元。而被携程吞并即将满一年的去哪儿网财报显示,第二季度净亏损为6.988亿元、两个季度净亏损14亿元。
当年叱咤风云的携程,如今深陷亏损的大坑,跟这些年冲动投资及并购多家公司不无关系啊!

(图表来自网易科技)
不忘初衷,回归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