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6日,水果营行CEO易德被警方带走,这个成立于2014年10月,号称要打造生鲜界“阿里巴巴”的O2O电商企业,正式停止运营,5000名员工前途茫茫。

  生鲜电商火热不假,然而由于供应链、冷链系统、物流等门槛要求,生鲜电商已是大玩家间的游戏。阿里系,京东系企业已在生鲜市场占据重要地位。而过不了生鲜门槛又抱不上大腿的创业者们,纷纷被洗牌。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被洗牌的那些生鲜电商。


  特土网


  2014年5月上线:主打全国土特产商品的电商网站,产品有各地土特产、美食、小吃、农副产品等,已关闭。


  采购兄弟


  2014年8月上线:面向供货商与餐饮企业的B2B在线交易平台,提供各类生鲜食品采购服务,已转型。


  后厨网


  2013年12月上线:后厨网是一个主打农副产品、后厨用品的移动商城,已转型。


  土鸡91


  2013年10月上线:B2C生鲜超市,提供各类高端食材、菜品制作、食疗功效、餐饮顾问、物流配套服务等,已关闭。


  花样生活


  2013年8月上线:以花为中心的社区和电商网站,已关闭。


  正源食派果蔬帮


  2013年8月上线:水果蔬菜配送服务商,为北京地区餐馆提供采购托管服务,覆盖时令果蔬、商务礼品等,已关闭。


  通过列表我们可以看到,死亡和转型的大部分是初创企业,且B2C企业为主,也有小部分B2B企业。如今生鲜电商已是大玩家的游戏,对于初创企业来说,机会并不多。


  死亡为什么?


  首先,一个强需求胜过一个好产品。


  在2012年之前,生鲜产品放在线上卖,根本没多少人问津,没有流量,客单价又不高,就等于等死。当时大部分人购买生鲜的习惯还是线下,用户线上购买的消费习惯需要培养。据研究,当价格降到35%的时候,消费者就愿意为低价而改变消费习惯。砸钱补贴成为重要方式,万亿级生鲜电商市场就靠着补贴大战培养了用户消费习惯。


  日前发布的《2014-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》显示,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,但是其中仅仅只有1%能够盈利,7%有巨额亏损,88%略亏,4%持平,这意味着95%的都在赔钱赚吆喝,都在为培养用户习惯买单。


  2014年5月成立的特土网,主打土特产品生鲜电商。目前其网站已关闭,高管也离职。从企鹅智酷调查可以看出,目前生鲜电商的强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:进口水果、海鲜水产、国内平价水果。因此,土特产只能算是很细分的需求,而目前用户购买土特产还主要以馈赠礼品、个人尝鲜为主,用户使用的场景有限。其中一个场景是在旅游时带回来给亲朋好友,这意味着不需要电商。另一个场景会在大的电商平台购买具有品质保证的产品。2010年的时候,淘宝的特色中国频道就已经上线了,随着生鲜类目的丰富,可以说在2014年特土网成立的时候已经品类繁多,包罗万象了。此时京东、顺丰优选、本来生活等大的平台也在发力,特土网在细分需求已被瓜分的情况下,产品和供应链又没有特色,不得不关闭。


  初创公司挑战生鲜门坎太高


  其次,生鲜产品做电商要面对供应链、冷链系统、物流三方面的难题,作为初创公司,很难将三方面协调处理好。


  生鲜的供应链杂乱,品质难以保证。要保证用户的满意度,必须标准化品质。死去的大部分初创公司,在供应链和商品标准化方面都没有过关。更何况,对于创业公司来讲,生鲜单价一般比较低,加上冷链和物流的消耗,据统一,行业内平均损耗率为20%,利润就可以预见了。


  生鲜电商砸钱的地方,除了用户补贴,大头的部分还是冷链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建立。在采访“天天果园”王伟时,他曾说过“生鲜电商太难做了,这辈子不想再来一次。每次的融资大部分钱都用来买冷链和物流设备。”


  物流方面更是麻烦,首先大部分创业公司都不具备自建物流的能力。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物流,安全和体验都难以保证。尤其物流产品还是入口的生鲜食品。另一方面,如果排除上面难题,选择了靠谱的第三方物流,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。据《天下网商》采访进口肉类电商比夫家人电商负责人马龙时,他曾说,包装费+内部冰袋+第三方物流成本,大概就有30元左右。


  比如2010年创建的优菜网,口号是“像送牛奶一样送菜”,目的解决送菜物流问题。但是也在2013年1月随着创始人丁景涛发出的150万转让的信息而被售卖。后来他解释说:“优菜网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用户体验没上去。”前端供应链把控不了,物流跟不上,失败成了不可避免。


  生鲜电商的投入就像无底洞,如果是做电商平台,前端面对需要补贴的用户,并且要不断扩大市场,后端要不断完善冷链系统,物流系统,产品标准化。


  采购兄弟成立于2014年8月,后来更名为天平派,2014年10月获得天使轮融资,2015年6月获得A轮融资。做的是主打餐饮食材的一站式B2B交易服务平台,主要为中小餐饮机构提供原材料的采购对接服务。属于较早进入食材B2B行业的一批企业。


  小农女一开始做自营的2C半成品菜模式,后来由于2C的半成品生鲜电商客单价低而配送成本高,导致项目夭折,转型为2B的餐饮食材提供商,但由于自营模式依然面临采购成本高、食材损耗率高、物流保鲜成本高这“三高”难题,也转型为平台模式。


  目前在B2B餐饮食材领域还有饿了么的“有菜”商城,以及2014年12月成立的信息撮合模式“比菜价”。综上案例,大家都采取比较轻的平台模式,目的就是避免碰触供应链上游、物流和冷链。